公司财务数据
从业绩来看,微创医疗机器人最近三年营收为0,且亏损逐年扩大,从2019年的0.7亿元扩至今年上半年的2.43亿元。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亏损幅度同比扩大近4倍,亏损原因主要由于公司的研发成本及行政开支增加所致。
分拆成本费用发现,微创医疗机器人最大的支出在研发费用,占了三费(研发、销售、行政管理)的七成以上。而在研发成本中,又有超过一半的费用投入在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上。
具体来看。2019年研发成本约6190万元,占公司总开支的85.3%;2020年增长一倍左右至1.35亿元,但依然占总开支比重82.1%。整体来看,研发占比保持在八成左右。
在同行中,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巨头——天智航,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 3107 万元,占营收的69.58%。远不及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投入,同时,微创医疗机器人高管在近期调研会上表示,未来2至3 年,公司研发费用将保持在 6至8 亿元左右。
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人员人数扩张以及临床试验增加两方面。
截至今年上半年,其研发人员已扩至约200人左右,约六成具备相关领域的硕士或以上学位。这个现象在研发成本中的员工成本也有所体现,2019年至今,研发员工成本占总研发成本的一半左右。
10月28日,由天津港保税区企业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工程”)承揽的渤中29-6油田开发项目(以下简称“渤中29-6项目”)在天津海洋工程智能制造基地点火开工。这是我国首个按照“智能制造”模式运行的海洋油气装备制造工程项目,标志着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已具备试运行条件,向正式投产迈出关键一步。
渤中29-6项目位于渤海东南部海域,项目建造工作主要包括1座8腿含生活楼的井口平台和1座4腿无人井口平台。据了AG真人网解,以数字化智造管理系统、生产执行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为代表的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将首次应用于该项目的工程管理中,打破传统制造模式下各生产环节的信息孤岛,实现建造环节的“生产可监控、计划可跟踪、质量可追溯”。此外,板材型材自动切割、甲板片机器人焊接、H型钢智能打磨及组对、工艺管件自动打磨焊接、智能化仓储等一系列智能制造技术,也将应用在项目各生产环节中,从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工程项目的高效率生产和高质量交付。
据悉,作为我国首个按照“智能制造”模式运行的海洋油气装备制造工程项目,海油工程高度重视渤中29-6项目的各项筹备工作,面对基地磨合挑战大、技术难度高、人力短缺及疫情防控等一系列难题,海油工程抽调设计、采办、建造、安装、调试等各板块的精兵强将,持续做好疫情防控、材料及施工器具准备、安全质量保证等工作,并投入大量人力对生产工艺、建造计划等进行评审,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数字化智造管理系统的专项培训,不断熟悉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智能化制造设备的操作使用,为项目的顺利开工奠定良好基础。
记者了解到,作为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行业首个“智能工厂”和国资委中央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天津海洋工程智能制造基地致力于打造成为以信息化管控系统为核心、以高端自动化设备为依托,可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运营数字化的现代化智能制造工厂。基地自2019年11月开工,经过23个月的奋力建设和精心筹备,现已建成三大智能生产中心、七大辅助车间、八大总装工位,相继完成机械完工验收、办公区启用等一系列里程碑节点,并于日前具备试运行条件。
海油工程董事长、党委书记于毅表示,渤中29-6项目的开工既是对天津海洋工程智能制造基地建设筹备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海油工程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对我国探索海洋工程产品智能制造、项目精益管控和工厂智慧运营全新模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未来,海油工程将以此次项目开工建设为契机,将基地这块“钢坯子”锤炼成自主科技创新的“锋利长矛”,打造为引领国内海工智造的“钢铁旗帜”,为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在为中国海洋石油开发输出更优质、更高效专业服务的同时,助力天津港保税区打造海工高端装备和设施制造领航区,全力推动天津海洋强市建设。
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
本文标签: H型钢打磨机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AG真人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H型钢打磨机(h型钢切割机熟知品牌)本文链接。